公司名稱:新鄉市炬能耐材有限公司
地址:新鄉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緯二路2號
電話:0373-7711988
手機:13782557155(曾經理)
公司名稱:新鄉市熔鑫耐材有限責任公司
地址:新鄉市火車南站
電話:0373-5071599
手機:13782557155(曾經理)
1872年由德國化學家拜爾在實驗室中第一次合成出苯酚-甲醛樹脂,這也是人類創造出的第一種合成樹脂和第一種合成高分子化合物。從1875年至2007年這135年間,酚醛樹脂在合成理論探討、結構研究、品類擴展、生產技術提高、樹脂性能改進等各方面都有了巨大的進步,因此應用領域不斷擴展,產量大幅上升。下面將其發展過程中的關鍵事項作一簡介:
1872年,德國拜爾研究制造出酚醛樹脂;
1891年,克萊堡對濃鹽酸催化合成酚醛樹脂進行了進一步的研究,發現易生成不溶不熔的無定型物質;
1899年,史密斯以稀鹽酸為催化劑,在100℃以下等較溫和反應條件下獲得了可成型的產物,但易變形,仍無實用可能; 進入20世紀后,關于酚醛樹脂的研發工作蓬勃發展;
1902年,布盧默首先制得了商品化的苯酚甲醛樹脂,命名為Laccain;
1904年,酚醛樹脂開始了鑄塑制品及用于鑄造殼模的研發;
1905~1907年,美國科學家巴克蘭對酚醛樹脂進行系統、深入研究后,發現在酚醛樹脂中加入木粉或某些填料組成的混合物料可以克服酚醛樹脂脆性大的缺點,并研究了加熱、加壓下的模壓固化成型;
1907年,巴克蘭申請了關于酚醛樹脂加壓、加熱固化的專利:
1910年,當年10月10日成立巴克蘭(Bakelite)公司,是世界上第一家生產酚醛樹脂和模塑料的企業,同時也是世界上第一家生產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企業;
1910年,L.Berend(Dr.Kurt Albert Co.)開發了油溶性的松香改性酚醛樹脂并用作涂料;
1911年,艾爾斯沃斯發現應用六亞甲基四胺(烏洛托品)可使酚醛樹脂固化轉變為不溶不熔狀態,具有較高電絕緣性等應用特性,從而開始用于電絕緣制品;
1911年之后的幾年,巴克蘭公司在歐美許多國家拓展了生產;酚醛樹脂生產技術漸趨成熟,相關專利大量涌現;酚醛模塑粉、各種填料酚醛模塑料、酚醛層壓塑料相繼投產;
1912~1913年,俄羅斯科學家彼得夫、塔拉索夫等研究了在石油磺酸和芳磺酸存在下的酚與醛的反應,并發明了將其鑄塑成型制取酚醛樹脂鑄塑制品的方法;
1913年,德國科學家阿爾貝特發明了松香改性酚醛樹脂,適宜制油漆涂料,這一發明為酚醛樹脂在涂料領域的應用鋪展了成功之路;
1914年,日本引進巴克蘭技術在陳京開始生產酚醛樹脂,首開亞洲之先河;
1923年,美國投產苯酚糠醛模塑粉;
1930年,酚醛泡沫塑料在美國投產;
1937年,Dr.Kurt Albert CO.開發了增塑的醚化的酚醛樹脂并用于油漆涂料;
1945年,高鄰位酚醛樹脂及其快速成型模壓粉在美國工業化生產;
1946年,美國投產丁腈橡膠改性酚醛樹脂及其模塑粉;
1949年,苯胺改性酚醛模塑粉商品面市;
1952年,原蘇聯首先有尼龍改性酚醛模塑粉商品;
1957年,美國生產了酬醛樹脂發泡微球,用于石油化學溶液大型儲槽的液面防護,減少儲液的揮發損耗;
1961年前,英國和原西德推出三聚氰胺改性酚醛樹脂及其模塑粉;
1962年,耐濕性酚醛碎屑增強板面市;
1964年,開發了以酚醛模塑料為代表的燕固性塑料的注射成型技術;
1970~1975年,美國研發了酚醛樹脂(以及呋喃樹脂)用于航空航天器熱防護材料的制造;
1982年,酚醛樹脂基纖維增強復合材料用于汽車及飛機(如空客A300)制造工程;
1990年,環氧改性酚醛樹脂復合材料在交通運輸業掙獲得應用;
1993年,專用于木制品粘接的丹寧酸改性酚醛樹脂工業化投產;
1995年,纖維增強酚醛復合材料拉擠成型新技術研制成功。
總之,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后,世界經濟和工業快速發展,酚醛樹脂及其下游材料和制品也獲得同步發展。以上主要介紹的是酚醛樹脂科學技術方面的發展歷程,下面介紹產量增長的概況。
1950年,世界酚醛樹脂總產量約14萬噸,其中美國產量為9.913萬噸,約占世界總產量的71%;
1955年,世界酚醛樹脂總產量約20萬噸,其中美國產量為9.590萬噸,約占世界總產量的47%;
2003年,世界酚醛樹脂總產量已躍升至約324.5萬噸,其中美國201.5萬噸,日本26.1萬噸,中國(大陸)20萬噸,中國臺灣13.33萬噸,韓國12.1萬噸,法國7.5萬噸,西班牙7.1萬噸,英國6.8萬噸,其他國家共29.6萬噸。
與1955年對比,世界酚醛樹脂總產量增長了16.225倍。美國產量增長20.95倍,快于世界產量增長速度,仍居各國產量之首。但美國在2000年的酚醛樹脂產量就已是197.4萬噸,可見近幾年已穩定在200萬噸左右不再增長。相對而言,近些年來的大幅增長主要是由亞洲,尤其是中、韓、日三國產量提高所貢獻。